肠道菌群,也称为肠道微生物组或肠道微生态,是指居住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大量微生物的集合。这些微生物超过99%都是细菌,其余还存在一些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人体内细菌的数量与人体细胞的数量几乎接近于1:1,但细菌并非均匀分布全身,在不同的器官中的分布数量有较大差异。绝大多数细菌存在于结肠中,之前估计约为1014个细菌,几乎占人体总细菌的80%。随着近年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的地位逐渐提高,有人体“第二大脑”、“第二基因组”、“指纹”之称。
为什么说肠道菌群久到离谱?
首先是肠道菌群的出现久到离谱。因为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出生即存在。起初的菌群来源主要是母体分娩过程中接触产生的,所以主要成分也是源于母体粪便及阴道的兼性厌氧菌。肠道菌群结构改变的第一个转折点是母乳戒断阶段。多数婴幼儿1岁左右戒断母乳,肠道菌群迅速成熟丰富,所以出生后第1年婴幼儿时期也是肠道菌群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婴幼儿1岁左右便具有成年人菌群应具备的主要功能,但3岁左右肠道菌群才能趋于稳定,并持久伴随其一生。
其次是人们对菌群的发现与认知久到离谱。早在1683年,列文虎克在用显微镜观察从他自己的牙齿上刮下的牙菌斑时,便确立了人类是微生物的宿主。200多年后,巴斯德证明了微生物是疾病的诱因,一时之间大家都谈虎色变。但事实上细菌也有好坏之分。有益菌对人体健康有帮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和食物消化,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分解有害物,增强免疫力。想想平时喝的养乐多是不也有这效果?致病菌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会引起疾病的细菌。但幸运的是致病菌不会长期驻扎在肠道。在肠道菌群生态平衡时,这些细菌数量少,一般不会掀起太大的风浪。还有一些是条件致病菌,虽然看似本本分分一直存在肠道里,实则要时刻监督。一旦突破免疫防线,直接腹痛腹泻折腾你没商量!
最重要的还有肠道菌群在人体内的驻留时间久。正常人体消化蠕动状态下一切都在下消化道达到顶峰,肠道内容物每克多达1000亿个细胞的顶极群落最多可以在结肠内驻留几天,因为结肠中的转运时间比在小肠中的转运时间要长十几倍。也许,驻留几天听起来也不是很久。但是负责日常帮助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小肠绒毛细胞也只能存活1天而已。相比之下,这些肠道菌群才是名副其实的长期居住团体,小肠绒毛细胞倒是像只办理了“暂住证”。
近期还有科研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他们通过对宏观基因组分析形成了“两个竞争公会” TCG模型,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又称为跷跷板模型。这种模型代表了由稳定的微生物相互作用驱动的关键健康相关功能群的核心微生物群结构。总的来说,一旦这种跷跷板平衡被打破,会更容易增加患病风险。所以这种模型未来有望成为健康预测的新指标。
保持健康的肠道菌群对于维护整体健康非常重要。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以及适当的生活方式调整都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肠道菌群的历史由来已久,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包括共生、寄生、竞争、互作和调节等多种类型。这些关系的平衡对于维持宿主的健康至关重要。通过研究这些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从而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肠道菌群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肠道菌群移植篇
肠道菌群移植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新兴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提到肠道菌群移植,不得不讲起它的“前世今生”。
提到金汁,大家是不是比较陌生?金汁是什么?和菌群是什么关系?
一、战国
早在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金汁的记载。
《五十二病方》:最早的医方著作。书中记载了五十二个专题一百多种疾病的三百多种疗法,《五十二病方》的出现,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二、 东晋
东晋时期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该书记载用人粪清治疗食物中毒并濒临死亡、严重腹泻的患者;另记载“伤寒及时气温病……绞粪汁,饮数合至一二升,谓之黄龙汤,陈久者佳”、“驴矢,绞取汁五六合,及热顿服,立定”等,这是“金汁”疗法的传承和延续,也是中医传统文化的一次传承和发扬。
至此,“粪菌”移植在坊间更加广为流传。
三、 明朝
明朝是近代医学发展最快的时期。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其曰:“诚知学力浅薄,难免挂一漏万,且容后补之。屎药为物至贱至秽,但在中医三千年历史传说中,屡建奇功,岂可以其贱其秽而忽之哉。”其亲自以身试法,尝尽世间。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二十多种用人粪便治病的方子,包括人粪发酵物、新鲜人粪、干粪便、婴儿粪便等,涉及的症状包括严重腹泻、发烧、呕吐、便秘等多种消化道急危重症。
这是延续千年的古老智慧,在当今科技的加持下更加成熟稳定,治疗了一批批因疾病困扰的患者们。
今天,菌群移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正常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出新的肠道菌群,调整原有失衡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据目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紊乱往往会引起肥胖、自身免疫的紊乱、诸类如冠心病、心衰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甚至会引起癌症等疾病。
在古代,口服是金汁进入胃肠道的唯一途径,而在现代,粪菌液可通过更多元的方式如鼻肠管、胃肠镜、灌肠管、胶囊等方式进入结肠,增强了安全性的同时也增强了药效。与古代“金汁”主要强调治疗实热病证不同的是,粪菌移植扩大了治疗范围,对多种疾病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肠道菌群移植适用范围
肠菌移植主要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包括但不限于:
·复发性或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CDI):FMT已被多项临床医学指南及共识推荐用于治疗此症,治愈率极高 。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功能性便秘(FC)、肠易激综合征(IBS)等 。
肠道菌群紊乱所致的消化系统外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癫痫等。
-精神系统疾病:自闭症、情绪障碍、多动症、抽动症等。
-代谢相关疾病: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
-肿瘤相关疾病:免疫治疗及放化疗所致肠炎等。
-其他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放射性肠炎、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肝性脑病(HE)等。
随着科研人员对肠道菌群探索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这一微观世界的认知边界正被持续拓宽。肠道菌群,这个曾被忽视的“人体小宇宙”,正逐步展现出其在人类健康领域中无可替代的关键地位。
而肠道菌群移植技术作为前沿的医疗手段,已在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中崭露头角,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肠道菌群研究领域不断传来的新突破,见证这一神奇领域为健康事业带来的无限可能!